第(3/3)页 最近山洋桃、葡萄和黄杏已经可以采摘,接下来还有石榴和山楂,眼看着能赚钱的时候来了,万一沈若星这边不收果子,那他们的损失可就大了。 沈若星给了个模棱两可的答复:“我写封信跟典史太太争取一下,希望尽可能别影响到咱们吧。” 村里人都知道这酿酒生意是典史太太的,沈若星充其量就是个管事,到底还要不要酿酒,最终还得典史太太来做决定,于是都将希望寄托在沈若星身上,希望她能征得典史太太同意,能够让这桩生意继续下去。 就在大家心情忐忑地等着典史太太的回复时,收粮的人进了村。 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情。 以前大伙儿要卖粮,都要自己将粮食运去粮店,还得接受他们的挑三拣四,什么谷粒不饱满,空壳多,有石子这之类,总之就是想着法儿的压价扣重量。 如今粮店的人却是带着骡车和现银来村里,只要开袋看一下粮食确定没问题就行,秤也给得足,有时候还会主动凑个整,比如说九百九十几斤就给你按一千斤来算。 这种情况之下,还真有人拿了家里的粮食过去卖。 七文钱一斤的稻谷,一千斤就是七两银子,他们宁可自己勒着裤腰带过日子,也得把这钱给赚了。 这消息传到沈若星耳朵中,她是愈发的紧张。 粮商比起普通百姓,消息肯定会更流畅,这些人绝不可能做赔本的买卖,他们既然主动来收粮,就说明他们也不看好后面的情况。 或者说,他们很看好接下来的粮价,所以如今才主动放下身段来村收粮。 想到此,她立刻给倪清淑写了封信,问她知不知道西北那边具体的情况。 这种陷于未知的感觉,实在让人不安!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