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26章 自引和他引,期刊?-《大明暴君,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“九成九的研究成果都不可能凭空产生的,必定是在前人理论基础之上完成的!”

    “朕举个例子,蒸汽机的存在,目前只是用在了船上,能不能用在河里抽水?能不能带动代耕犁田?能不能带动石磨碾米?能不能用在榨油机上?

    答案是肯定的,但肯定是没办法直接用,需要根据实际的使用环境进行调整,可无论你怎么调整蒸汽机的原理在那里,你都绕不开,只能借用。

    除非说你能搞出一个不烧开水带动机械运转的装置,否则只能引用。

    再例如第谷·布拉赫出版的《鲁道夫天文表》,利玛窦的《浑盖通宪图说》、熊三拔的《表度说》、徐光启的《崇祯历书》都是引用了其中的内容;

    无论是工程上的直接使用,还是理论上的完善和创新,这个过程就叫做引用,朕这么说能理解吗?”

    众人点了点头,皇帝的解释已经很通俗了。

    至于什么样的是引用的,怎么统计等问题就简单的多的,成立一个论文管理司,所有论文引用都主动上报,然后汇总就解决了。

    礼部尚书刘宗周若有所思的问道:“陛下,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引用的次数越多,就说明他的研究在学术界的传播广度和知识贡献程度越高?”

    “是,也不是!”

    崇祯先是点了点头,然后又摇了摇头:“引用分为自引和他引两种,自引就是这个理论的作者和合伙作者在后续的研究中的引用,

    他引就是排除自己和合作者之外的第三方的引用。

    诸位想一想,有没有这么一种可能,一名讲师为了升副教授,在后续的研究中疯狂的引用自己之前的论文,让自己的研究成果引用次数很高?

    其实呢,他在后续的研究都是为了凑数的,论文质量一塌糊涂,这种肯定是不能算的。

    而他引就排除了凑数的可能,引用的次数更纯粹、客观,体现论文在广泛学术圈的独立影响力。”

    在众人点头时,徐光启眉头皱了皱:“陛下,他引虽然避开了凑数的可能,但有没有一种可能,这名讲师暗中和朋友、其他讲师、副教授串通,

    让他们搞论文引用,这不也算是间接的作弊吗?
    第(1/3)页